2018年11月27日至3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海南省召开的学会标准《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数控加工接口标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编制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和第四届“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应用技术”高峰论坛。主要分为两部分,具体如下:
一、学会标准编制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11月27日)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编单位,我单位为参编单位之一。会上分别介绍了《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数控加工接口标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
标准编制准备情况,讨论了标准的定位、重点和难点和编制分工、进度计划,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1、《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数控加工接口标准》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业务,装配式建筑业务迅速增长实现预制装配式建筑全流程的精细、高效信息管理必将是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但是装配式建筑呈现不同地域不同体系的差异化发展,不同的软件、生产设备对于部品部件的数据格式描述也难以统一。装配式设计和生产环节割裂,不能有效的信息集成和共享。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的生产方式依旧落后,需要根据设计导出的加工详图进行识图,再人工交互录入加工生产所需要的数据。这种方式工作量大、录入效率低、容易出现二次录入错误,成为制约预制构件生产环节效率提升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联合国内的设计、加工和生产设备企基于国内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的特点,共同制定满足设计、生产需要的数据格式和交换协议。最终实现设计、生产阶段数据格式兼容,打通预制构件信息在CAM阶段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生产阶段的自动化加工水平。
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数控加工接口标准编制的具体意义:
(1)成为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信息化的基础性标准,为设计与生产阶段数据交换提供依据;
(2)通过数据格式和接口协议的约定,使不同软件厂商、不同生产设备商可以通过统一的方式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
(3)打通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设计到加工环节的信息通路,减少二次手工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避免错误,极大的提高了预制构件生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
2、《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
建筑信息模型涉及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是项目相关方的共享知识资源,为项目全寿命期内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是创建和利用项目数据在其全生命期内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业务过程,允许所有项目相关方通过不同技术平台之间的数据互用在同一时间利用相同的信息。
装配式建筑是集成了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机械化安装、信息化管理、一体化装修、智能化应用的现代化建造方式,BIM是装配式建筑体系中的技术关键和最佳平台,它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内提供协调一致的信息,对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中提供有力支持。利用BIM技术建立装配式户型库和装配式构件产品库,使装配式建筑户型标准化提高预制构件拆分效率,实现精细化设计:通过BIM指导生产,通过具备可追性质量管控的生产管理系统对构件加工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BIM数据直接接力构件生产设备,使生产进度和质量得到有效管控:施工过程中通过BIM实现构件运输、安装及施工现场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利用拼装校验技术与智能安装技术指导施工,优化施工工艺,有效提高工程质量。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的编制,具备以下意义:
(1)建筑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存在着资源消耗大、管理方式粗放产业技术落后等问题,在绿色节能环保的生态战略推动下,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标准的编制成功,将有效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达到绿色节能的目标。
(2)该标准的出台,可有效规范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从源头规范装配式建筑市场行为,有利于合理整合行业资源,促进行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保证和提高装配式建筑产品质量,改善技术管理;
(3)该标准可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在装配式建筑全流程的应用:设计、生产、施工、运维使用统一标准模型,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建造精度和管理效率;可提高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通用性和适用性,且利于行业间不同企业的合作,有效推进建筑工业化变革,推动产业升级。
(4)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效应对走向国际化的市场挑战,有利于行业技术进步。
二、第四届“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应用技术”高峰论坛(11月28日—30日)
该高峰论坛主要聚焦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肖绪文院士做了题为“推进智能建造,促进建筑业现代化”的特邀报告,以及9个“十三五”建筑工业化项目负责人分别针对课题做了专题报告。
1、推进智能建造,促进建筑业现代化
推进工程建筑的“五个化”(绿色化、机械化、智能化、精益化、技能化)应该成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中“智能化建造”是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必须不失时机务实推进,以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智能建造的重点工作:加快项目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快创建工程项目智能建造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和各种资源实施管控和运行的系统化工作平台;加速建造机器人的研制;强化数字化设计;强化“中国智能建造”技术的研发。
智能建造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建造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融合,促使建造及施工实现数字化设计,机器人施工的工程建造方式,是加快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导途径。
智能建造以工程全生命周期环境及综合效益最佳为目标,重在强调建筑过程的质量安全保障和资源系统管控、数字化设计和机器人作业的协同建筑方式。所以,实现智能建造的目标远大,道路曲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2、十三五重点专项建筑工业化项目群协同创新
瞄准我国新型城管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全寿命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向题,以提升建筑能效、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能和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出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十三五“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研发,可以很好的支撑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
3、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的应用技术展望
(1)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应用是原来的粗放型模式向精细化模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2)随着十三五项目研究成果的逐步商品化、商品化成果的转化,通过BIM协同正向应用模式,一定是可以提高效率的,而不是带来麻烦的。
(3)应用BIM技术,向装配式建筑全流程信息管理要效率,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消耗、减少人工。
(4)EPC总承包模式的推广,以及同时具备设计、生产、施工能力的集团化公司集中,将有利于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正向应用,真正发挥BIM的价值。
(5)随着数控生产装备与建筑智能机器人的研发进步,基于BIM的建筑业“柔性制造技术”将会很好解决“工业制造”与人们对于建筑的“个性化”需求的矛盾。
经过四天的参会学习,收获颇丰,接下来在工作中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1)积极参与学会标准的编制工作,及时沟通、交流、学习,汲取先进单位好的做法;(2)认真学习第四届“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应用技术”高峰论坛各位专家授课内容,特别是十三五重点专项项目,进行消化总结,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知识进一步拓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